那么究竟什么是肠息肉,切了以后为什么还会复发呢?
什么是肠息肉?
做肠镜检查时,观察到的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肠息肉。肠息肉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且男性多于女性。
肠息肉的病理学类型包括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肠息肉与肠癌的关系密切,超过80%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的,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及无蒂、表面不光整、直径>2cm的息肉癌变的几率更高。
为什么会长肠息肉?
总结起来有主要有4个原因:
1、饮食和生活习惯
饮食因素与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或腌制品食物等,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肥胖、长期久坐、缺乏运动和吸烟也是造成结肠息肉发生率高的因素。
2、胆汁代谢紊乱
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试验显示胆汁酸以及胆汁酸的代谢产物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均有诱发结直肠黏膜产生腺瘤性息肉或癌变的作用。
3、遗传因素
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27%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另外,曾经患过其他部位癌肿,如消化道癌、乳腺癌、子宫癌,以及膀胱癌的患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4、肠道慢性炎性疾病
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因为肠道长期炎症,溃疡面的中央还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周围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状。长期便秘患者,经常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肠道微生态紊乱也可能导致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继而发生肠息肉。
肠息肉切除后,如果上述原因没有改变,肠息肉就容易复发。
因此,定期复查肠镜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有肠息肉或肠癌家族史、肠癌术后、原因不明的长期腹泻或便秘、排血便或消瘦的高危人群。
及时发现肠息肉将其切除,是预防肠息肉癌变的有效方法,所以建议改变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并定期做肠镜检查!
山西肛泰肛肠医院提醒:看完这些内容,如果还没有解决你的疑问与困惑,可在微信公众号搜索【山西肛泰肛肠医院预约挂号中心】对您的疑问进行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