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女子胃肠 >
当我们患上或者是怀疑自己患上了胃肠疾病时
医生常常会建议我们“做个胃镜或肠镜检查”
然而,很多人一听到“插入式胃肠镜”
立马打消了自己做检查的念头
因为,体验感实在是太痛苦了
然而总有些人想要寻找到,
既能看清消化道,
又几乎无痛苦的检查方式
事实上,还真的存在这样的方式
那就是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胶囊内镜
近年来,胶囊内镜已不仅局限于对小肠病变的检查
而且做到了全胃肠道覆盖
那么,关于胶囊内镜,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胶囊内镜简介
胶囊内镜,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
从外观来看,大小和普通药物胶囊相差无几,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长得像胶囊的微型相机。
组成与检查过程
胶囊内镜检查是一种无线内镜技术,主要由一个微型照相机、数字处理系统、无线收发系统三部分组成。从吞下胶囊内镜那一刻起,胶囊内镜会以每秒2张(甚至更多)的速度拍照,途经整个消化道,边走边拍,图像实时传送至记录仪。大约6至8小时后,电池用尽,胶囊就随大便排出体外。每次会拍摄 5 万张左右的照片。
如今,胶囊内镜可借助机器人的力量,将数以万计的图片逐张检查,精准定位到病灶,准确率大大提升,协助医生完成70%左右的阅片量。
检查前准备
小肠胶囊内镜检查
检查前需禁食或无渣流质饮食 10 ~ 12小时;
检查前一天晚上行肠道清洁准备,如口服泻药、灌肠等;
术前半小时服用适量去泡剂,以减少泡沫对视野的影响;
不推荐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目前研究尚不支持促胃肠动力药能够帮助提高全小肠检查完成率的观点。
食管专用胶囊内镜检查
检查前禁食 2 小时;
饮用少量水( 约 10 ml ) 帮助胶囊内镜吞服;
检查过程中患者取仰卧位,或可采用 5 分钟法: 吞服胶囊后 2 分钟取仰卧位,然后 2 分钟 30°半卧位,接着 1 分钟 60°半卧位,最后 15 分钟坐位。
结肠专用胶囊内镜检查
检查前 1 日进无渣流质饮食;
检查前一天晚上行肠道清洁准备,如口服泻药、灌肠等;
检查过程中可加服小剂量磷酸钠溶液 ( 45 ~55 ml ) ,通过增加肠蠕动使胶囊尽早进入结肠;
吞服胶囊后 1 小时胶囊尚未通过幽门者,建议给予促胃肠动力药或经胃镜将胶囊送入十二指肠以缩短胶囊在胃内的停留时间。
胃专用胶囊内镜检查
胶囊在胃内存留时间短,观察胃内情况极不全面,所以很少用于胃的检测。近几年随着磁控胶囊内镜的出现,使胶囊内镜对胃的检查相对更全面。一些初步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胃各部分显示率达85% ,诊断准确率为 90% 以上,有望在临床推广应用。
检查期间准备
检查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和进入强磁场区域(如磁共振检查),以防图像信号受到干扰。服用胶囊 2 小时后可饮清水,4 小时后可进少许清淡食物。
禁忌症
绝对禁忌证
无手术条件或拒绝接受任何腹部手术者(一旦胶囊滞留将无法通过手术取出) 。
相对禁忌证
已知或怀疑胃肠道梗阻、狭窄以及瘘管;
心脏起搏器或其他电子仪器植入者;
吞咽障碍者;
妊娠期妇女。
优点与缺点
优点
胶囊内镜最显而易见的优点是“无痛苦”或“痛苦极少”,因此不少人就是冲着这个目的去做检查。另外,胶囊内镜检查方便、无需麻醉、不会发生交叉感染,因此其应用前景光明。
缺点
优点与缺点总是共存的,所谓“有瑕疵才是真实的”,胶囊内镜也是如此。
贵
胶囊内镜是一次性使用的,里面的芯片和高清摄像头也是一次性的,因此胶囊内镜成本可不低,当然,若是胃肠镜下附加治疗,其费用就更高。
难以实时控制
目前,胶囊内镜的运动与动力主要依赖肠道自身蠕动,不受控制,医生难以在感兴趣的某个可疑病变部位“多看两眼”,而且,胶囊内镜随着胃肠蠕动不一定能采集到满意的图像,不能像手持内镜那样对可疑部位进行重点观察,故容易出现视觉盲区,导致漏诊。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逐渐尝试胶囊自身的主动驱动和外部磁场驱动两种解决思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起搏器干扰、检查期间不宜行MRI检查
胶囊内镜一般不造成电子设备( 如心脏起搏器等) 失效,但胶囊接近起搏器时存在内镜影像部分缺失的现象。在胶囊内镜检查以及胶囊尚未排出体外时,尚不宜接受 MRI 检查,可能与强磁场环境的干扰有关。
其他
如常见并发症:胶囊滞留、误吸入气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