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发生于胃黏膜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二位。据2018年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每年约有40万人死于胃癌,几乎每分钟就有一个。
胃癌的日益高发、年轻化和高死亡率,是我国居民面临的严峻现实。
由于50岁后是胃癌的高发年龄段,所以,在40岁左右进行胃癌筛查,是发现早期胃癌的最佳时机。
这个时机稍纵即逝,一旦错过,将抱憾终生。
据医学统计数字显示,中国肠胃病患者有 1.2 亿,而胃病到胃癌仅仅需要4步。
面对恼人的胃病,我们怎样才能彻底干掉它呢?
了解胃病的最重要信号——胃痛
胃痛对很多朋友来说想必不陌生,根据胃痛的发生的频率,通常分为偶尔胃痛和经常胃痛。
胃位于上腹部,胸骨下方凹陷、肚脐上方(靠近心窝处)处。如果将肚子划分为四个区域来看,左侧偏中上的部分这一区域的疼痛,最有可能是胃痛。
●胃痛的因素:很多因素参与了胃痛的发生,如饮食、情志、幽门螺杆菌、胆汁返流、药物等。
●胃痛的原因:总体来说不外乎是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炎症。
胃痛后需要做什么检查?
胃病的检查手段很多,比如有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胃肠彩超、胶囊内镜、胃镜等。
目前而言最有价值的还是胃镜检查,它的优势在于可以直观地观察病灶,并可直接取活检,治疗等等。
胃病会发展成胃癌吗?
我国每年新增40万胃癌患者,占世界胃癌发病人数的42%,而且胃癌逐步年轻化,在临床上我们也发现过20多岁的胃癌患者。
●从胃炎到胃癌只有四步
Correa序列提出:从胃炎到胃癌有四步演变过程:
慢性浅表性胃炎
↓
慢性萎缩性胃炎
↓
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
↓
胃癌
第一步:慢性浅表性胃炎
所谓浅表性胃炎,即胃黏膜组织学上有炎症细胞浸润、组织水肿等。
一般来说,只要你接受胃镜检查,几乎无一例外都会得到这个诊断。这是一个很普遍的“胃病”!
事实上,胃镜报告中的很多慢性浅表性胃炎,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并不是胃黏膜真的有了慢性炎症。
也就是说,慢性浅表性胃炎距离胃癌还很远,所以无需惊慌。
第二步:慢性萎缩性胃炎
一般年轻患者以浅表性胃炎为主,年长患者则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主。
我们的胃每天都要受到食物刺激,或者幽门螺杆菌的慢性感染,慢性浅表性胃炎很难彻底恢复。时间长了,会慢慢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年龄增大、肌体衰老、器官萎缩是相平行的。
病理表现为胃黏膜层变薄、萎缩等。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种病理改变可以同时存在。
好多患者认为,萎缩性胃炎属于比较严重的胃病,自然会有比较明显的不适症状。其实不然,萎缩性胃炎症状没有特异性。常见症状以隐痛、饱胀不适及消化不良为主,餐后较明显,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其它消化不良症状。
萎缩性胃炎的诊断靠胃镜,不能以症状来判断是否患有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症状与胃镜检查所见和病理结果并不成正比。也就是说,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可能患有较严重的萎缩性胃炎;相反,有显著不适症状者未必会有胃黏膜萎缩。疾病是复杂的,不是简单一一对应关系,需要综合诊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胃上皮原位癌的概率较高。萎缩性胃炎是胃癌主要癌前病变,经过多阶段、多基因变异积累发展为胃癌。
第三步: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
胃炎反复发生,胃粘膜反复受损又修复,结果胃里长出了本该在肠道才有的细胞,出现了“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往往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发展下去,就是胃癌早期。
第四步:胃癌
经过前三步的逐渐发展累积,慢慢就胃癌就来了。
作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与体征,因而经常导致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山西肛泰肛肠医院提醒:看完这些内容,如果还没有解决你的疑问与困惑,可>>点击免费咨询,或在微信搜索公众号【山西肛泰肛肠医院预约挂号中心】对您的疑问进行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