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胃黏膜的一种隆起性病变,这也是比较常见的息肉类型,很多因素都可能会引起胃息肉,临床上胃息肉的分类也比较多样,不同类型的胃息肉治疗方法上也各有不同,根据病理类型通常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两大类。常见胃息肉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
占胃息肉的75%-90%
为炎性黏膜增生形成
常见于慢性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25%的病例)、恶性贫血、溃疡和糜烂周围或胃肠造口部位
一般直径<1cm且无进展
恶性转化较为罕见,大于1 cm的增生性息肉恶变可能性增大。因此,应完全切除较大的息肉以进行组织学评估
炎性纤维性息肉
较为罕见
可见于整个胃肠道,但最常见于窦幽门区(80%)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
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偶然确诊。有症状可考虑息肉切除,切除后通常不会复发。因此,局部切除是一种适当的治疗方法
胃底腺息肉
为玻璃样、扁平无蒂、表面光滑
分散发性和家族性两种,前者可能与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有关
一般直径<0.5 cm
胃底腺息肉无需切除,表面有糜烂等异常者除外,胃底腺息肉的癌变率很低。但要注意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人,在胃里可能发现胃底腺息肉,且胃癌发病风险高。
错构瘤息肉
较为罕见
多发于胃窦,常为单发,极少恶变
与Peutz-Jeghers综合征相关
通常直径<2 cm
腺瘤性息肉
占胃息肉的10%-20%
多发生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
其逐渐增大的尺寸、绒毛状外观、异型增生的分级均与恶性程度相关
通常直径>1.5 cm
癌变率高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2 cm,绒毛状腺瘤 、异型增生三度者恶变率更高,需活组织病理检查鉴别,确定治疗方案
胃类癌
较为罕见,占胃肿瘤的0.5%以下
通常<2 cm
建议切除直径>2 cm的肿瘤,因为其具有显著的淋巴浸润和转移风险。预后变化很大,取决于多种因素(大小、侵袭性和组织学特征)
山西肛泰肛肠医院提醒:看完这些内容,如果还没有解决你的疑问与困惑,可在微信公众号搜索【山西肛泰肛肠医院预约挂号中心】对您的疑问进行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