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镜中心每天都有许多患者来做胃镜检查。不少患者因此发现自己长了胃息肉,非常担心——害怕息肉会癌变。
胃息肉已经是消化科很常见的胃部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和预防呢?今天就和大家详细说说。
胃息肉就是生长在胃黏膜表面的小肉疙瘩,形状有半球形、球形,带蒂或不带蒂。
胃息肉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临床上绝大部分胃息肉是在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的。只有当息肉明显增大时,才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比如上腹隐痛、腹胀等不适,少数严重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上消化道出血等。
胃镜是胃息肉的首选检查方法。因为它不仅能清晰准确地发现息肉,而且发现息肉后还可以及时进行病理活检,甚至直接进行切除。
息肉癌变风险有多大?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实际上息肉是否会癌变和其大小、数量以及病理类型等有很大关系。
一般来说,息肉体积越大、数量越多,癌变几率也就越大。1cm以下的息肉癌变率<1%,1-2cm的息肉癌变率为10%,>2cm的息肉癌变率可达50%。
息肉根据病理分型分别分为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及增生性息肉等。据统计,这几种息肉的发生几率是这样的: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
因此,如果检查出腺瘤性息肉的患者要更加重视,因为这种息肉的癌变几率较高,并且易复发,所以一旦查出,应当及时治疗,定期复查。
当然,大家不要因为息肉有癌变的可能而过于担忧,因为息肉发展到癌还需要数年的时间。发现息肉后,及时切除,就可以切断癌变之路。
检查出胃息肉,医生通常会建议“割”以永治——在内镜下切除治疗。这种治疗手段简便、费用低、损伤小。具体方式要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以及性质等情况而定。总得说来有这些方式:
1、直径小于0.5cm,且数量为2个以下的胃息肉,一般可以直接用活检钳进行钳除,但是如果有特殊情况不能切除者(如临近血管、有癌变可能等)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直径为0.5cm以上且小于2厘米的胃息肉,可以使用圈套器接高频电后进行电凝切除。
3、直径大于2cm的胃息肉,需要考虑ESD或者EMR等方案进行切除。
PS:内镜下无法切除者,需考虑外科手术。
可以看到,面对胃息肉,医生有多种办法处理它,大家可以放心。
鉴于胃息肉有癌变的可能性,建议大家防患于未然。要预防息肉,我们需要先知道息肉发生高危因素:
年龄大于40岁的人群,40岁以上息肉的发生率大大增加。
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有息肉家族史或者消化道肿瘤家族史。
长期服用抑酸药(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者,因为长期使用这类药物会导致胃黏膜功能及结构改变,更容易形成息肉。
有不良饮食或生活习惯的人群,如抽烟、喝酒、进食较快、喜食热食以及喜欢刺激性食物的人群。
长期情绪不良的人群,如焦虑、焦躁、抑郁等情绪可以刺激迷走和交感神经,导致胃酸分泌异常从而为息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山西肛泰肛肠医院提醒有以上高危因素的朋友一定要重视胃镜检查,以排查是否有息肉。日常生活中也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愉悦的心情。总而言之,平时注意预防和重视筛查,胃息肉并不可怕。